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民俗风情——少数民族节日风情

民俗风情——少数民族节日风情

关键词:霍城,少数民族节日风情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肉孜节     波斯语的音译,意为斋戒。伊斯兰教规定,每个穆斯林必须在斋月封斋,封斋期间白天不吃不喝,太阳未出或太阳落山后方可饮食。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大功修之一。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们封斋一个月后,为庆祝斋功圆满,举行开斋节,时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,波斯语,称之为“肉孜节”。开斋节这一天,穆斯林们要举行各种仪式活动,欢度节日。每家每户都把房屋打扫、粉刷得干干净净,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,宴请宾客,走乡串户,拜年致贺,互致节日问候。大人小孩都要理发、洗澡,从头上到脚下穿戴一新。18岁以上的男子要到清真寺去作礼拜。伊斯兰教历是阴历制,每年354天要比公历少11天左右,故斋月及节期每年都要向前推移,大约每隔32.6年循环一次。
    古尔邦节     又称宰牲节,系宗教节日,阿拉伯语称“尔德、古尔邦”。“尔德”,意为节日,“古尔邦”、“阿祖哈”意为献身,汉文译为“宰牲节”,时在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,即“肉孜节”之后70天。据伊斯兰宗教传说,先知易卜拉欣在睡梦中,梦见真主安拉启示他宰杀自己的儿子易斯玛尔献给安拉,以表示对安拉的虔诚。当易卜拉欣遵命实现诺言,正举刀宰儿子的一瞬间,安拉派遣使者牵一只羊赶到现场,命令以宰羊代替宰儿子献身。从此以后,每年这一天,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们家家户户都宰杀牛、羊,精制糕点,穿新衣,戴新帽,沐浴盥洗,举行节日会礼和宰牲仪式,走亲串友,宴请宾客,欢歌曼舞,赛马刁羊,热闹非凡,是穆斯林最为盛大的节日。


纳吾鲁孜节    那吾鲁孜节在每年的公历3月21日,正值我国农历“春分”这一天。“那吾鲁孜”一词来自波斯语,意为“春丽日”,有“送旧迎新”的含意。节日这天,哈萨克族各家各户都要做“那吾鲁孜饭”,这种饭里要放大麦、小米、面条、肉、奶以及马肠、杂碎等八九种原料,然后挨家挨户吃,一人可代表一家。亲朋好友走家串户祝贺新年,吃“纳吾鲁孜饭”,互相祝愿在新的一年里,人畜兴旺,五谷丰登。
    锡伯族的“抹黑节”    据传说,锡伯人民因苦于小麦黑穗病之害而演变出这一独特的节日。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,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。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,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,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,然后,平辈之间相互乱涂,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。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。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,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。
    有关抹黑节的来历,锡伯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。相传很久很久以前,一个女人正在烙饼,因小儿拉了屎,她手忙脚乱间用面饼给孩子擦屁股。这一失误触犯了天条,玉皇大帝决定正月十六太阳出山时烧毁人类和粮食。这一决定传到土地神那里,土地爷动了恻隐之心,偷偷告诉人们,赶在天兵天将到来之前,人们都要往脸上抹黑,让玉皇大帝误认为人间已受蹂躏,从而取消天惩。



锡伯族的“四一八”西迁节     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传统节日,在16世纪之前,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。1764年,清朝从盛京(沈阳)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,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,由满族官员率领,西迁伊犁进行屯垦戍边。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,西迁伊犁的锡伯族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,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—太平寺,祭奠祖先,聚餐话别。次日清晨,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,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,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。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,到达了伊犁。
    200多年过去了,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,锡伯族都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,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。这一天,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,欢聚在一起,弹响“东布尔”,吹起“墨克调”,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、节拍明快的贝伦舞。姑娘们的“抖肩”,小伙子们的“鸭步”惟妙惟肖,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。并举行射箭、摔跤、赛马等活动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3369991003 传真: 邮箱:1684305797#qq.com
地址:新疆霍城清水河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邮编:8352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霍城在线运营中心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