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伊犁“林公渠” 英雄写功绩

伊犁“林公渠” 英雄写功绩

关键词:霍城,林则徐。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1844年,为垦复阿齐乌苏土地,林则徐主动捐资承修了清代伊犁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——阿齐乌苏渠。据史料记载,阿齐乌苏渠龙口导源工程共费时4个多月,用工十万有余。这条渠现在被称为“林公渠”、“皇渠”、“人民渠”,从伊犁河北岸蜿蜒西行,载着滚滚的喀什河水,从东向西穿越伊宁县、伊宁市到达霍城县,灌溉区域东西长132公里,包括伊宁县、伊宁市、霍城县惠远镇以及兵团三个团场的140多万亩耕地,担负80多万群众的用水安全,是国家级的大型灌区。喀什河龙口工程是整个渠中最艰难的工程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中,伊犁喀什河皇渠龙口遗址被正式确定为新增文物点。

  

  1

喀什河龙口景美 

  从离伊宁县城最远的喀什乡办事回来,天色已晚。浓浓的暮色笼罩在黑山头上,淡淡的月光把山头上的那一片片或零或整的雪渲染成青色,发出幽幽的冷光。汽车灯光照出很近的一片,只有218国道边上的反光路标,不停地反射出光芒,显现出在月牙微光映衬下的一条路的痕迹,为行进的车辆划出一条安全线。宁静,宁静!十几分钟后,依稀可以看到汽车城驾校分校的孤楼僵立旷野,没有灯光,想必已经放假了,没有学员居住吧。

  道路迂回,唰唰的水声传来,这是喀什河水和黑山头千百年来的对唱了。这轻轻袅袅的声音,让劳累的身心变得轻爽起来。在这喀什河的西侧,可以看到整个龙口卧在河畔温暖的怀抱里,近三公里多的狭长丛林,如一条黑色的蟒,南向缥缈,摇曳在夜色梦乡里。西堤上,灯火点点,那是从食堂商埠透出来的,仿佛遥远天际的星星,把人的思绪带向远方。

  龙口,以骄人的身姿,跨越在喀什河上。春夏之交,站在龙口西侧的堤坝上,斜坡绿草,山花烂漫。从龙口西面的堤上,拾级而下,可以体会到陡而不险的惊喜,西侧坡面上半米高的绿草,南向蔓延,龙口的水面波光粼粼,煞是壮观。再往下,过亭桥,进圆心岛又别有一番景致。各种苹果花、沙枣花次递开来,在潮湿的水气中酝酿出一种北方盛春的味道。丛林深处,亭台楼阁、雕楼画栋,忽然一处小巧的毡房出现,别有韵味。再往前,高大的白腊树,与巨大的现代化水闸并立,姿态沉稳。从水闸上悠然而行,凉爽宜人,硕大的钢制水闸下,巨浪翻腾,发出低沉的轰鸣,让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,对缔造者的尊崇。

  过闸口,在林荫道上右转,再过一道水上索桥,便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雕像了。深遂的目光,巍然的姿态,表现出了一种内在英雄情怀,使人顿生敬仰之情。经过几年的规作,这里的度假村,仿古亭、凉亭、游泳池、钓鱼台……错落有致,成为伊犁一道水天一色的独特风光。

  顺龙口遗迹顺流而下,还有一处景致不得不提,那就是青冈林度假村。

  这里林木繁茂,风景秀丽,自治区级“小叶白腊自然保护区”占地6000 亩。河心滩涂上生长着的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的小叶白腊林,是全国唯一的野生小叶白腊集中分布地。小叶白腊是第3纪阔叶残遗树种,被誉为“阔叶林活化石”,又称“苦枥”、“青冈”,属木犀科,落叶乔木。树干高达25 米,木质坚韧,是建筑、纺织、军工及制作家俱的优质木材,树皮,中医学称为“秦皮”,是清热良药,果实可榨油,油味清香,是特殊的工业原料,小叶白腊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,这种挺拔向上、势如破竹的顽强生命力受到林业科学家的重视,成为科研项目之一。

  身处其中,嗅着被小叶白腊的清香,品尝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各色小吃,不失为人间一大享受。

  2往事如烟

  往事如烟,一百多年前,林公踏过天山雪域,一路风尘,来到伊犁。任其这里美景如画,在其内心恐怕是离别故乡的愁怅、谪贬的苦闷、忧国的情怀居多吧。英雄便是英雄,抛开身外的或是内心的拘束,将目标定在为百姓做事上,与百姓的休戚与共使英雄不再落寞。1844年,为垦复阿齐乌苏土地,林则徐主动捐资承修了清代伊犁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——阿齐乌苏渠。喀什河龙口工程是整个渠中最艰难的工程。

  据史料记载,阿齐乌苏渠龙口导源工程共费时4个多月,用工十万有余。这条渠现在被称为“林公渠”、“皇渠”、“人民渠”,从伊犁河北岸蜿蜒西行,载着滚滚的喀什河水,从东向西穿越伊宁县、伊宁市到达霍城县,灌溉区域东西长132公里,包括伊宁县、伊宁市、霍城县惠远镇以及兵团三个团场的140多万亩耕地,担负80多万群众的用水安全,是国家级的大型灌区。整个喀什河灌区内土地肥沃,地势平坦,气候宜人,水源丰沛,宜农宜牧,是天然粮仓和肉食基地。粮油产量占伊犁州总产的40%左右,灌区内农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。

  20多年前,我居住在伊宁县一个叫“喀拉苏”的小村落,夏日里稻田连畦,野鸭成群,年年旱涝保收,人们脸上溢满满足的快乐;泉水处处,口渴的时候,随便选一处掬一捧水,入口甘醇;骑自行车北上,过阿合塔木,在温亚尔交界处是“林公渠”主干,七月的渠水已是十分的清澈温暖、平静,和小伙伴们凌空一跃潜入水底,无比清爽……这一切幸福都来自于林公渠。

  我还记得,冬日里,我们随着村里的泉流北上,随便可抓到水鸡等“野物”,最欢喜的,还是和父辈们一道给农作物浇水,水中鱼儿随水流进庄稼地,水渗没了,我们便开始拾鱼,那种快乐无以言说。

  在喀拉苏的深处,那时是有苇荡的,每年深秋总是和父亲一道去收割苇子,然后用毛驴车往家里拉。而现在,这一切都成为历史,随着渠道防渗化工程的推进,耕地面积不断扩大,地下水位愈来愈低,泉水愈来愈少,鱼和野生动物几乎看不见了,林公渠的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,水更加珍贵了。

  3见证历史

  林则徐是清廷钦差大臣,生前拜相,死后赐谥,官至极品,功勋盖世。作为民族英雄,尤为世人敬仰。被贬谪新疆后,他从关系民生疾苦的小事做起,最后的成就就是修渠。

  这位六十多岁的衰病老人,心系民生疾苦,心忧天下兴亡。如诗中描述,“短衣携得西凉笛,吹彻龙沙万里秋”,奔波于伊犁大地,带领当地各族人民修渠打井,恩泽后世,被人们深深感念,至今还称“林公渠”。

  林则徐的一生做过许多惊世骇俗的大事(如虎门销烟),但伊犁人民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却是修渠这样的小事。一条林公渠,成就了一部传世的颂歌,为英雄酬壮志。如果今天的为官者,也能像他那样,给老百姓多办一些诸如修渠这样的“小事”,而少一些空洞的豪言壮语、少一些形式主义,那该有多好啊。

 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,伊犁喀什河皇渠龙口遗址被正式确定为新增文物点。

  喀什河龙口工程遗址从喀什河老龙口起,南至团结水电站,全长三公里多,是清时期新疆最大的人工灌溉渠,至今也是伊犁河谷最大的农田灌溉渠之一。

  就连专家也说,伊犁喀什河皇渠龙口建设虽然至今仅已有一百多年,但无论是从建设的意义还是考古角度来说,都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,尤其是在经历了数代人的辛苦努力和改造后,如今的喀什河龙口已成生态良好、风景优美的旅游名胜,人们在这里既能怀古感慨,也能休闲度假,成为伊犁河谷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3369991003 传真: 邮箱:1684305797#qq.com
地址:新疆霍城清水河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邮编:8352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霍城在线运营中心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