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霍城遗址

霍城遗址

关键词:霍城,霍城遗址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      霍城遗址是一处距今四千余年前,原始社会末期,原始人在这里生活过的文化遗址。1980年,县文博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,尔后,省、地一些专家学者在此进行多次考察,试掘钻探,确认遗址朝代的准确性。1985年8月,县人大十届会议通过保护决议,1987年6月经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1992年12月,省政府以鄂政发166号文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  如此一个荒台,怎么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文化遗址?原来,这处遗址被专家们发现后,在此进行了勘测,得知该遗址的现状,长300米,宽250米,总面积75,000平方米(后因城关窑场烧窑取土,挖除25,000平方米),距地表50-80厘米以下的地方为文化层,即为古人生活过的地层,堆积物厚约2.5-3米,文化内涵有距今四千余年前属于龙山文化类型的文物,采集文物标本有罐、豆、盆等陶器残片,这些陶器呈灰色,有的是手制,有的是轮盘制作,陶器上有花纹,主要有草叶纹、网络纹、篮纹、娄孔等,少量的陶器是红色的,石器方面有石斧、石铲、石奔等。除此,这处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还有西周时期的陶器,主要有鬲、鼎等。
  这处遗址的面积较大,文化地层较厚,文化内涵也很丰富,我省少有,是汉川及湖北在江汉地区历史悠久的重要实物记载,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见证,遗址地处市区以西,现已近邻繁华的闹市区,保护好这处遗址,对于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、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爱市、爱家乡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  霍城的得名系以唐代丞相郝处俊在汉川任县令时所筑,“郝”,汉川人念作“霍”故名。
  ◎神灵台、马城台古代文化内涵丰富
  神灵台位于田二河镇之东北,马城台位于回龙镇之北,两地虽处位置不在一个行政镇内,但从历史和自然地理情况看,古代应属一地。
  神灵台,相传为曹操破荆州以后,由此下东吴,命其八十三万人马,各用佩带的战刀戳一刀土而称刀尖台,因曹操人马多,一个一刀土使之一夕而成,不知底细者以为是神灵效应称神灵台。
  马城台,传说为关羽追曹时,在此筑城而名。
  两个地名的来历均与三国有关。更为奇怪的是两台不仅为传说中的胜地,而且是古代实实在在的两个文化遗址,不过两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时代不是三国时期,而是比三国更早的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。
  神灵台遗址位于神灵台村之北的一处高台上,临南湖(现已辟为稻田)遗址高于地面2.5米,东西长120米,南北宽100米,总面积1.2万平方米,从遗址的断面看,距地表50厘米以下为文化层,文化层厚度在1.5米之间,上层的灰土中含陶片较多,下层褐黄土较硬,含少量烧红土和陶片。1976年以来,这里连续出土了大量石器、陶器,有石铲、石斧、陶球、赭石等,根据采集和收集的文物标本分析,这处遗址的上层为西周时期的文化,下层为湖北龙山期文化,距今约有四千余年的历史。
  马城台遗址,位于马城台村之北的一个庙台上,但遗址的面积和位置决不仅仅限于这个庙台。1974年冬,这里兴修水利和开挖蓼湖渔场,在蓼湖前新开挖的河渠中出土大量文物,计有石斧、石环、石铲、石奔、陶纺轮、陶球、陶鬲、陶鼎、赭石、烧红土、玉环、玉璜等。马城台遗址的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,除上述标本外,还采集到红陶杯、网堕、鸭咀形鬲足,黑陶盆口沿,圈足器等,以砂质陶为主、兼有泥质陶、纹饰多素面,兼有弘纹,少量兰纹,以灰陶为主,兼有黑陶,石器为磨制,通体光滑刃部较锐,根据上述情况判断亦为距今四千余年前湖北龙山期文化。
  两处遗址均处汉川西部,并出土了大量丰富的文物,尤其是那些玉镯、玉璜等,磨制相当细腻,反映原始时代的精华,是我国文物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。为研究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,工艺技术以及信仰观念都是难得的珍品。这批文物现藏于孝感市博物馆。
  神灵台、马城台两处遗址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受到法律保护。
  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3369991003 传真: 邮箱:1684305797#qq.com
地址:新疆霍城清水河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邮编:8352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霍城在线运营中心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